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物探院两项核心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(2025年版)》

作者:刘莉彬 发布时间:2025-11-17 11:21:34 浏览量:747

       近日,物探院自主研发的“煤田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”与“煤矿采区工作面震电融合探查技术”两项核心技术,成功入选由自然资源部编制的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(2025年版)》,为推动矿山绿色、安全、高效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

       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数字化采集和智能化处理为核心,通过小面元、高覆盖、全方位观测系统的设计,结合OVT域五维保幅去噪、GPU/CPU协同并行处理等先进手段,构建了从采集、处理到解释反演的全流程技术体系,实现“透明地质”关键突破。该技术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,能够精准识别落差3米以上的断层和直径20米以上的陷落柱等隐蔽致灾地质体,煤层底板深度误差控制在0.5%以内,验证精度较常规三维地震技术提高约30%。据统计,近年来,该技术已在淮北、淮南、晋煤、华阳新材料等矿区完成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。在顾桥、临涣等矿区的实践中,断层解释准确率提升至85%以上,为工作面布置和灾害防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

       采区工作面震电融合技术是一个将不同时期地面三维地震、地面电法、井下物探和水文钻探成果在数据层面进行融合处理的创新成果,填补了煤矿采区工作面全空间、多源地质数据深度融合的技术空白。该技术通过统一平台实现地面、井下地震与电法数据的融合反演与可视化解释,显著提升了含水地质体识别的准确性,将水害异常解释准确度从20%提升至40%以上,在淮浙煤电顾北、淮北许疃、中新新集刘庄等矿山成功应用,通过复用已有地震、电法等勘查数据,避免了重复施工采集数据,节省了野外成本60%-70%,缩短了项目周期,减少了临时占地与能源消耗,是一项典型的“绿色勘探”技术。同时,回采率提升至83%,进一步优化了资源回收效率。

       这两项技术相辅相成,构建了从构造探测到水害识别、从地面到井下的全方位勘探体系,携手引领煤炭物探由“单一解释”迈向“融合智能”,为打造“透明工作面”和实现智能开采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。未来,物探院将继续深化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,为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、保障能源安全及绿色转型贡献物探智慧和力量。



上一篇:物探院斩获新专利 实现构造模型与地震数据契合度精准量化 下一篇: 全民消防 生命至上 物探院以实战演练筑牢自建房安全防线

联系我们 | 隐私与安全

北京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外环西路26号院23号楼邮编:100070电话:010-81371813

地址:河北省涿州市范阳西路56号邮编:072750电话:0312-3684221 0312-3684962(业务合作)

京ICP备11081852号